热门搜索: 木地板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
强化复合地板竹地板软木地板

治淮工程拆迁持久拉锯战 村落成孤岛断电3年

2012-12-18地板行业网

   昔日的胡梁村小李庄断电三年了,成了一个漆黑的“孤岛”。    冬季的夜来得早。12月1日,64岁的李卫良从时村镇上的幼儿园接完孙子“小孩”到家时,将近六点了,天已断黑。李卫良拿着手电筒走进伸手不见五指的厨房,和老伴一起忙活着晚饭。老伴熟练地将手电筒夹在左臂腋下,用右手切菜、炒菜。    尽管老伴已经习惯了这种做饭的姿势,但这并不足以平复李卫良不满的情绪。他看了一眼头顶上的三叶大风扇,上面已经锈迹斑斑,甚至结了蜘蛛网。他长叹了一口气:“三年没转动了。”    变压器没了,电线被拔了。李卫良怎么也没想到,日子会回到“煤油灯时代”。    但他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——他和村里其他16家“钉子户”在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过了三年多的无电生活。    这一切源于老汪湖蓄滞洪区撤退安置工程。    老汪湖搬迁    2006年一纸通告贴在了村里,国家治淮工作之一的奎河治理工程启动。    安徽省时村镇位于宿州市埇桥区东北部,距市区40公里,北靠老汪湖,南邻溏河,东与灵壁接壤,302省道横穿过,奎、股、濉三河相通。因老汪湖内村庄处于低洼地带,被要求全部移民搬迁。    移民工程涉及湖内五个自然庄,李卫良所在的小李庄便在其中。    不久,《老汪湖住户拆迁安置协议》补偿标准出来了。李卫良觉得很不可思议,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——    楼房、平房195元/平方米,砖瓦房150元/平方米,土墙瓦顶100元/平方米,草房70元/平方米,并提供国家规定人均面积55平方米的宅基地。    这对李卫良来说,无疑是晴天霹雳。就在不久前,他几乎用了全部积蓄拆除了原先的瓦房,建起了两层新房。“还不到一年,我就要重新盖房。补偿标准太低了,怎么盖得起!”李皱起了眉头,露出深深的皱纹。    他已经盘算过无数回拆旧屋建新房的账本了:建房成本超过10万,拆迁补偿2万左右。无论怎么算,都是一桩亏本的买卖。    村民们和李卫良盘算的结果一样,一致认为补偿标准太低了。就连时村镇工作总结中都写道:“老汪湖搬迁客观存在补偿标准低、宅基地面积小等因素。”    补偿标准引起了村民的质疑。有的村民打听了别处的搬迁补偿标准,拿到一本《蒙城县淮北大堤加固工程移民信息手册》。内容显示2006年11月该工程投资约4亿元,补偿标准为框架房478元/平方米,农村砖瓦房320元/平方米,草房100元/平方米。    明显低于蒙城县的补偿标准令    小李庄村民不解。    住在李卫良家不远处的王小芳甚至写信向上级反映:“老汪湖搬迁工程是2006年开始的,为什么要按淮委规划<2004>272号文件执行,这样合理吗?”    按移民安置条例的规定,移民安置后的生活水平要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。“而按照补偿标准移民宅基地上的附属物一律没有,补偿款连建房工钱都不够,更谈不上建房。”性格直爽的王小芳无奈地说。    于是村民们常聚在一起,商量着怎么才能提高补偿标准。一场价格保卫战开始了。    持久拉锯战    正如搬迁组工作人员所说,拆迁安置补偿标准没变动过。但奖励方案不时传来,村民们似乎又看到了希望。    眼看着村民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,为尽快完成搬迁工作,时村镇人民政府提出了奖励方案——2007年4月20日以前完成的,楼(平)房每平方米奖励205元,砖瓦房每平方米奖励50元。5月20日以前完成的,楼(平)房奖励185元/平米,砖瓦房奖励40元/平米。5月底以后拆迁的将不予奖励。    然而一年后,李卫良们又等到了新一轮提高奖励标准的政策。    李卫良看到《关于老汪湖搬迁新址建房提高奖励标准的通告(第七号)》上写得很清楚:埇桥区政府从财政上划拨最后一次资金鼓励搬迁。2008年10月30日之前签订建房协议,并打好地基的每人奖励提高至1500元。    尽管奖励的方案时时传来,但李卫良他们眼里,这些奖励无疑是杯水车薪。    “5月底必须彻底搬迁完毕!5月底后,将组织力量对湖内房屋依法强行拆除,同时不再享受任何奖励政策。”2010年时村镇政府终于下了最后的命令。    同时,时村镇人民政府发布了《关于对老汪湖内搬迁村庄停电的通告》。    “为了顺利完成搬迁工作,保证拆房时安全,将对大李庄、小李庄从3月22日7点开始停止供电。”从这天起,小李庄成了漆黑的村庄。    看到这个通知,加上经过漫长的拉锯,王小芳支撑不住了。搬迁补助加上奖励,她以近400元/平米的价格分四次拿到补偿。2010年3月20日,她按下了手指印,成为了最后一个在《老汪湖住户搬迁协议》上签字的人。    铁臂曲伸,轰鸣一阵。村里高拔的白杨树静静地看着挖掘机一点点将老房子铲除,站在杨树不远处的王小芳抗议无果,只好掏出手机记录下眼前的一幕,为寿终正寝的老屋留下最后的影像。    而李卫良则无奈地看着眼前的一幕,依然坚守在自家房屋前。    村庄成孤岛    如今,其余四个村庄钱楼、大李庄、曹楼、化家已全部拆除完毕,200户800多人在蓄滞洪期间被给予撤退安置,建起了新楼。    只有胡梁村小李庄17户47人未迁出。    在时村镇老汪湖蓄滞洪区撤退安置指挥部眼里,在黑暗里生活了三年多的他们成了令人头疼的“钉子户”。    成为留守户后,时村镇政府成立了宣传小分队,到小李庄开展思想动员工作。协商无果后,搬迁工作组便很少踏足这里,小李庄成了无人问津的“废村”。    2010年末,时村镇政府宣布:“奎濉河治理是国务院治淮重要工程之一,投资7亿多元,历时近10年进行。通过今年的努力,搬迁工作圆满结束。”    这边仍未搬迁的李卫良却在抓狂——村里的电断了,连变压器都被偷了,电线也没了。    村民王大明依然记得村里变压器被偷的那天。两个年轻人——村民至今也不知道他们是谁——开着两辆面包车进村,当天晚上变压器没了!村民打110,时村镇派出所的警车也来了,李卫良当时还做了笔录。后来,他们就再也没有听到有关这个案件的消息了。    “旧版”小李庄彻底成为了“黑村”。煤油灯、蜡烛、手电筒已成了留守户们的家庭必备工具。    留守户中有孩子上了中学的,即使放假了都不踏入家中一步,宁愿去亲戚家。没电视看,没电扇吹,晚上还漆黑一片,作业也做不了。孩子受不住,跟家里赌气说:“什么时候家里有电了,再叫我回来吧。”    年纪轻一点的受不住,都外出打工,村里多剩老人和小孩。曾几次上访的村民自嘲道:“打麻将都凑不来人了。”    李卫良过了一段黑灯瞎火的日子。煤油灯亮度太小,有时点了也看不太清。在镇上工作的女儿看父亲对煤油过敏,不得不另想办法。一咬牙花四千块买了个风力发电机,装在了楼顶。李卫良的家里终于通上电了,但因地势低常常无风,发电机也间歇性地罢工。但对他来说,已方便了很多。    李卫良和几个留守村民踏上了要电的路。    村民们开始找到小李庄的村委书记,事情没有得到解决。随后直接走到时村镇镇委书记的办公室,说明来意,要求恢复用电。但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,最后不了了之。    李后来找到供电局,供电局的人回复他——我们也没有办法,不是我们不给通电,镇上打好了招呼,你们十几户不搬迁的不给通电。    要电这条路不太顺利,最后不得不无功而返。来回奔波十余次之后,李卫良终于放弃了。    在这三年中,三位老人离开了。夏季天热,电风扇没电转不起来,身体瘫痪的老人连蒲扇都摇不起来,只能任汗水流,倍受高温的煎熬。加上年事已高,老人终究没有熬过通电的一天。    “只要他们想搬,随时都可以搬,当然补偿标准还是和以前一样。”时村镇政府工作人员说。    “当年搬不起,现在就更搬不起了。”李卫良摘下帽子,抓了抓花白的头发,看着眼前一片凋敝的“故乡”。 21世纪经济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