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二,国际金融公司(IFC)进入中国20周年典礼。一帮创投界的大佬对一位鼻上架着一副眼镜,总喜欢笑眯眯的中年男士大发感慨,“你当年做的时候那么冷门,现在却比春天还春天了。” 其实,他自己也没想到会有如此“春天”。 他是叶东。青云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,专注清洁技术领域投资。2001年成立至今,执掌人民币和美元共六七个亿美元的基金规模,在可再生能源、节能、环保等八个行业投资了四五十家公司,三成项目退出或上市,其中2007年上市的中电光伏等企业让青云获得了4至8倍的投资回报。不仅如此,青云创投还凭借“利成于益”的投资理念在投资圈中独树一帜,2010年,由于独特的投资理念,青云创投被哈佛商学院收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的教学案例。 抓住“碳”机会 前段时间,一个来自华尔街的精品投行概念让不少投资人感觉到了“小清新”。美国精品投行的生存之道是“只消化一块馅饼”,成为“精品店”。 以此类推,只专注清洁技术领域的青云,似乎颇有“精品创投”的意味。这个称呼,叶东觉得“很好玩”,加上叶东在内,青云有9位合伙人,整个团队大约40个人,保持着每年投资8-10家公司的节奏,颇符合精品路线。 不过,之所以选择做清洁技术的精品创投,叶东和青云创投有一段故事。 叶东是个地道的“海归”,同时也是个另类的“海归”。 2000年,在美国硅谷有4年多TMT投资经验的叶东注意到,大洋彼岸的故乡中国,越来越多的企业渐成规模,其中不少中国留学生创办的企业,开始在美国上市。比如,1998年到2000年,是中国网络企业在美国上市的高潮区间,亚信、新浪、网易等在纳斯达克上市。 这一切,都让叶东坐不住了。他打定了主意,回国创办一家由自己操盘的风险投资公司。 最先进入脑海的毫无疑问是TMT,毕竟这是他所熟知的领域,也是当时国内VC们主流的投资方向。但是,叶东有不同看法,“投资总是投未来。”他对南都记者说从美国回来后,自己是想投资立足中国甚至影响世界的新型产业,“肯定不是大家扎堆的TMT”。他说,TMT的源地在硅谷,而非国内,再加上其引得众多风投关注,不算“新”,于是,在硅谷做投资时就爱用排除法的他,最先就把最 擅长的IT行业排除了。 可是,一个未来十年有影响力、有前瞻性的新型产业是什么?叶东花了很久才摸索清楚。 彼时,国内最热的一个概念是“世界工厂”。当大部分的中国人还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欣然淘金,叶东却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:环境污染。欧美人享受着质优价廉的中国货,重金属、水污染、空气污染等污染源却留在了中国。无论是出于投资人敏锐的嗅觉,还是情感上的“愤愤不平”,他的投资切入点豁然清晰:由环保产业开始起步。 2001年7月,青云创投成立。“最初是叫‘环境投资’,青云成立两三年后,我把‘清洁技术’这个舶来品翻译带到了中国。”叶东说,那时环保产业无人问津,鲜有人理解其概念,没有人觉得它有商业价值,即便当时是美国硅谷,清洁技术在一些地方甚至与清洁卫生相提并论,是容易被误解的名词。 前卫的硅谷对清洁技术的理解尚且如此,刚成立的青云所面临冷门境遇,可想而知。 同时,清洁技术的“冷门”最直接反映是在寻找LP的募资上。虽然目前青云旗下管理着4只美元基金、2只人民币基金共计六七亿美金的规模,LP类型包括世界银行、亚洲开发银行、荷兰开发银行、加拿大出口发展银行,以及BP、巴斯夫,家族基金、知名财务投资人等多元结构,但11年前,青云花了差不多一年时间,才从香港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募集到了第一笔资金1300万美元,即“中国环保基金2002”,这只基金后更名为“中国环境基金”。 带着不多的钱,叶东和他的青云创投开始了清洁技术的投资之旅。 投资人脸谱 他是硅谷TMT投资老手,2001年回国创办青云创投,却把投资聚焦在了“冷门”的清洁技术。 毕业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,曾是校园社团《晨曦》文学社社长,他的诗作甚至发表于1985年《萌芽》杂志。他坦承在工科背景出身占绝大多数的投资界,自己是另类。 看企业,他基于三个驱动,政策导向、市场需求、技术进步,追求财务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,要“做三好学生”。 闲暇之余他最喜欢的是静休,喜欢的运动是轻重适度的高尔夫。 5年把冷板凳坐热 叶东给自己定的计划是5年。 “如果5年还不起来的话……不能永远没有回报吧。”他说,做创投必须有逐利色彩,不能太过理想化,不然变成公益组织了,所以理想和现实回报就要结合,“5年是个时间点。” 青云把投资领域锁定在清洁技术,但对并非环保科班出身的叶东来说,早期对投资领域的概念在形成之中,国内对清洁技术也无完整理解,他见到的企业几乎都是以污水处理、固体废物处理、空气净化等为主打的公司。因此,青云最初几年的投资项目,基本是投环保的三大样,水、气、废弃物。 东江环保是叶东的第一投资项目。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便是收集、消毒和资源回收珠三角地区印刷电路板工厂排放的工业废物。青云战略投资没多久,东江环保在2003年1月于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,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民营环保企业。 2002年,四处找项目的叶东在桂林一次节能会议上,遇到了一家做合同能源管理(EMC)的佩尔优。次年,这家桂林本地小公司获得了青云200万美元的投资。有了青云的助力,佩尔优获得快速成长,并将总部从桂林搬迁到北京。现在,佩尔优已经占据国内大型水蓄冷市场80%以上的份额。 虽然投资了一些今天看来都不错的公司,但在叶东眼里,2001年到2005年,其实是个黑暗时期,不断摸索,组建团队、了解行业、做项目,建立行业投资经验,是最难的阶段。沮丧之时,他也曾想过并行做一个TMT基金,这种念头一闪而过。“我从不怀疑这个市场会起来,不然我不会破釜沉舟,但关键的是,对这个市场转折点的把握是谁都无法预知的。” 他的疑虑在2005年底终于找到了答案。2005年底,无锡尚德在纽交所上市,中国政府将节能减排作为强制性的目标,双重信号让叶东的“5年计划”看到了市场回暖的春天,“皇天不负有心人,真的在五年之内转过来了。” 依照国家政策,叶东清晰看到了青云的第二个“5年计划”的投资方向,新能源。“国家政策引导是投资的重要风向标。以太阳能、风能为代表掀开了新能源的大幕,或许现在市场不够好,但只是一个行业,不可否认新能源仍是未来的投资热点。”叶东说。 从2006年开始,青云先后投资了同属太阳能、归属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江西赛维和南京中电光伏,前者是多晶硅太阳能硅片制造商,后者是太阳能电池研发和制造企业。后来,这两家企业分别在纽交所、纳斯达克上市,为青云带来数倍回报,也吸引了众多同行们加入。坐了几年“冷板凳”的青云,逐渐感受到了清洁技术的热度。 当然,青云所从事的“冷门”领域还在继续升温。 2009年,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召开,更是让低碳经济的概念传遍全世界。亲身参与了哥本哈根会议的叶东认为,哥本哈根会议便是一个分水岭,以硅为核心的IT产业,将转到以碳为核心的低碳环保产业上来。2010年,中国也把“发展低碳经济,促进中国经济转型”作为了重要国策。 政策的指向使得青云进入了第三个投资阶段,主打低碳、绿色企业。这一时期,青云投资了从事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嘉博文,国内最大的家用、商用净水设备制造商宁波沁园等,它们的标签无疑都是环保牌。“基本上5年一个阶段。”叶东不无得意地说,由于进入早,对别人来说可能还处于第一个开始阶段,但青云已经经历了孕育、发生、爆炸的过程。 一块“馅饼”怎么投 “比‘往哪里投’更重要的是‘怎么投’。”这是叶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他说十年以前,是往哪里投更重要,十年以后的现在,往哪里投的问题已经解决了,大家都知道往哪里投,现在是如何投的问题。 叶东认为,青云创投要做精品创投,事实上清洁技术这块大“馅饼”被延展出了很多新意。“围绕吃、穿、住、行等多个细分领域,都是青云的‘馅饼’。”他说,同行们乐于以消费视角来看吃穿住行,青云的手法仍是清洁技术。以穿为例,青云新近投资了福建一家百川资源再生的公司,这个公司的特别之处便是生产原料均来源于可回收的聚酯塑料瓶片,生产出低碳环保的纺织原料产品。 比如,2010年,青云把1000万美金投给了一个种菜人张同贵,这个上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“菜农”是多利农庄的创始人。他为多利农庄的定位是,不与菜农竞争、不走规模化生产,迎合高端消费者的需求,提倡安全、自然的吃菜观。 明明是生态农业领域,以清洁技术立身的青云为何也要涉足? 对此,叶东的语气有些迫不及待,“农业和清洁技术太沾边了。” 他解释说,农业一切的“新”都是跟环保有关,不然就不能称之为新。农业污染是所有污染里最大的,比如排到江河湖海的化肥污染,化肥对土壤的污染,以及养殖鱼虾对水的污染,“这怎么不是环保问题呢?” 于是,做有钱人的“菜篮子”,多利农庄的模式很快赢得了青云的青睐。 看上去不太“清洁技术”的还有帅车网。2008年,青云投资了二手车一站式服务提供商帅车网。 一家二手车零售公司,难道还不是清洁技术行业里的例外?叶东的回答同样能回归清洁技术,“如果买了二手车就不会买新车,降低新车的生产不就是保护环境,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吗?” 叶东介绍说,西方国家新旧车是1:4的比例,现在中国包括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的新旧车比例近1:1,未来旧车的比例还会加大,这种结构注定了未来二手车交易的井喷增长。比如在美国,一辆车从出厂到报废,基本上会经过7次交易,即7个车主不断使用着它的价值,而在中国可能连两次交易都没有,显然社会资源已经被闲置。 “同行们乐于以消费视角来看吃穿住行,青云的手法仍是清洁技术。”叶东说,如果说清洁技术以前更多是从环境投资定位,那么今天则是到了对社会资源投资的阶段。 利成于益的“三好学生” 很多人问叶东,这些年的投资生活里,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案例是哪个?叶东总是避而不谈,他说,比他会讲故事的人太多了,故事多并不能反映出青云的特色。相反,一提到“三重底线”,他的话就滔滔不绝“这是青云的特色。” 1997年,英国学者约翰·埃尔金顿最早提出了“三重底线”的概念,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经济责任、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。叶东第一个将它运用到了中国的投资领域,并将“DoingWellByDoingGood”(利成于益)作为了投资理念,看财务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,简称“做三好学生”。 不过,财务效益可以通过报表呈现,但抽象的社会效益、环境效益似乎难以评估。 “社会效益更多是从环境效益表现出来,你能看到指标性的东西。”叶东说,比如食品企业是否使用了违规的染色剂、添加剂,上游排放是否达标,是否要从高污染行业获取原料等,都是考量企业可取与否的标准。 2005年,青云创投首次引入SRI(社会责任投资)的理念,用“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人”身份甄选项目。叶东说,青云建立的SRI其实每年都要投入了大笔成本,因为每个项目每年要审核检查,花费不少。“有的企业财务好看,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不达标,我们一样投否定票。” 投资秀 中交科技:“土”模式让沥青“再生” [创业ID] 创业者:周文明 创业时间:2008年 创业地点:重庆 商业模式:以技术为核心做沥青路面的特种新型材料的研发销售 投资人: 青云创投董事总经理张朝辉 地处重庆的中交科技所从事的行业看上去很“神秘”,做沥青路面特种材料!不过,它的商业模式却很老土,除了产销沥青路面特种材料,它还从事路面工程的研究、设计和检测,甚至承接了多项国家部委的专业重点课题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,是个既商业化又学术气的公司。 不过,正是这家模式老“土”的公司,在2010年就吸引了青云创投的关注。 “我们跟踪这家公司了两年,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对它的投资。”青云创投董事总经理张朝辉告诉南都记者,两年时间里青云对它的团队、业务做了详尽考察,其中最吸引他的地方,是一个让沥青“再生”的新业务,“沥青再生的项目,比中交科技以往的旧业务想象力更广,几乎没有什么天花板。” 国内公路和城市道路沥青路面,几乎每10年左右就需翻修。不过,大量沥青路面翻修,将会有大量的翻挖下来的沥青旧料被废弃,维修方先要花钱处理这些废弃旧料,然后再花大价钱采购新的沥青和碎石进行铺筑。如果能将这些废旧材料再生利用,不仅节约资源,还能产生效益。中交科技的沥青再生,盯上的就是这个新商机。 据了解,中交科技的新做法是,先用低价购买维修方本来要花钱废弃的废旧材料,通过再生工艺混合成新的特种沥青,再以比市场价更低的价格卖给维修方,双方都能从这一链条上获益。 在他张朝辉看来,以提供特种路面系统解决方案为特色的专业服务商中交科技,已经在其分支领域是行业第一名,但公司的新业务,让沥青“再生”,有可能超过以往业务量。 “沥青再生项目,目前已经被企业开始用了。”张朝辉说,今年上半年,很多公司的业务都不尽如人意,但中交科技的业务不仅能稳住,而且还有所增长,绝对是家克服经济周期的好公司。 Enevate:重技术轻资产 [创业ID] 公司现任CEO:Brian Wong 总部地点:美国加利福尼亚 商业模式:技术型公司,主要研发负极材料锂电池,生产环节外包,已陆续有产品上市 投资人: 青云创投合伙人朱岩 Enevate的总部在美国,不过,这家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商在中国也有业务。 “小到手机、电脑大到电动汽车,都离不开锂电池,但市面上看到的,很多领域的研发是专注正极材料,而Enevate的研发专注的是负极材料。”青云创投合伙人朱岩告诉南都记者,和以石墨为负极材料的锂电池相比,Enevate的技术能使电池提高33%的储能密度。 技术的高端不代表着远离市场。在朱岩看来,这一技术也将迅速服务到我们的生活。以手机为例,一个储能能量更高的电池,能让用户手机无论待机、玩各种应用等的时间大为延长,当运用到电动汽车上时,跑的路程也更长。“因此,Enevate的技术离商业市场也非常接近。”他说。 除了技术商业化的路径清晰,Enevate吸引朱岩的还有其公司的团队和商业模式。 朱岩介绍说,Enevate的现任CEO是BrianWong,此前他创办的2家公司都很成功,被知名的大公司并购,创业经验丰富,Enevate是他第三次做CEO的公司。因为以技术见长,这家公司还吸纳了包括被称为“锂离子之父”的Dr.JohnGoodenough在内的行业顶尖专家团队。 值得一提的还有Enevate“轻资产”的商业模式。“投资人都很重视所投公司对资金的利用率,Enevate使用资金的效率非常高。”朱岩说,Enevate不自建工厂,生产环节外包,自己掌控核心的研发和技术,既用技术使整个产业链受益,同时从中获得自己的利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