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等66位投资家和企业家,与做空机构香橼展开了一场隔空对峙。李开复等抨击香橼“伪造信息撰写厚颜无耻的造谣报告”,攻击中国的守法公司;而香橼创始人莱夫特则否认所有指责,并反诘李开复“动机不纯”。 坦白说,香橼等中概股做空机构的部分报告,确实给业已或即将在境外上市的中资公司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。不过,李开复等发起的这场旨在重塑中概股形象的绝地反击,虽在国内不乏叫好声,但反击并未向市场提供更多自我澄清信息,以消除境外市场对中概股的误读;相反,如果仅是缺乏实质信息供给的反击,则很容易放大中概股与境外投资者间的互信鸿沟。 不得不说,中概股在境外市场从被热捧走向信用低谷,源自一些中概股利用跨境信息不对称,虚构合同、粉饰业绩和制造盈利假象等。正是这些少数中概股不诚实的投机,使中概股在境外市场整体信用受损,且趋向“柠檬化”,加剧了中资企业境外上市的风险和成本,产生物伤其类之虞。可见,抨击香橼等做空者并不必然会修复中概股市场信誉。 殊不知,如同部分中概股利用跨境信息不对称和跨境监管不畅,制造虚假信息在境外获取融资,2010年以来,香橼等境外做空机构对中概股做空,同样利用的是跨境信息不对称,即做空者只要发布的利空信息不是无中生有的恶意攻击,那么做空可权作是投资者与上市公司间的一种信息交互博弈,其效果是缓解信息不对称、降低市场信息搜集成本。 毕竟,信息不完备是市场固有的特征,如同上市公司根据信息披露规则提供的信息并非都没有瑕疵一样,做空者基于已获信息,而发布的利空信息也会有瑕疵,甚至有违事实;而且,相对于上市公司,投资者和第三方机构处于信息弱势一方,因此相对成熟的市场都构建了有效的补偿机制,如举证责任倒挂的辩方举证制度、针对信息弱势方的无罪推定原则,及和解制度,最大限度地缓解信息不对称,并降低信息搜集成本。显然,上市公司对做空者基于事实的回应,是其应尽的义务,符合权利义务对等原则。 与此同时,做空者发布的利空信息,只有在上市公司澄清和回应无法消除市场疑虑,且利空信息为市场认同下,才会转变成市场的做空动能。毕竟,市场投资者并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,市场本身存在做多和做空两种力量,这使得做空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投资模式,一旦其发布的做空信息,被大部分市场投资人认为是吹毛求疵,抑或上市公司发布的回应和澄清信息消除了其他投资者疑虑,那么做空者将面临切实的损失。 事实上,分众传媒在2011年11月遭浑水猎杀下,就通过发布具有说服力的澄清信息赢得市场认同,成功阻击了浑水做空。可见,上市公司面对市场做空质疑等时,理应就事论事地澄清和回应做空者的质疑和诘问,这样才使市场信息走出单纯的发布——接受模式,进入互动信息交换模式,从而极大提高市场信息质量,促进市场有效地定价和资源配置。 由此可见,当前国际做空者对中资企业的质疑尽管有见风就是雨等问题,但对做空者保持理性则是中国企业必需的内在涵养,且唯有对挑剔者的质疑和批评报以包容海量和理智应对,做空才会失去市场。因此,随着中国股市引入做空机制,国内企业和PE等都需清晰认识到,正常的做空者不是恶意破坏者,而是帮企业和PE、VC发现问题的市场啄木鸟。